中国教育要走出“学业过剩陷阱”
来源:物理ok网
编辑: 刘坚
时间:2014-11-25
点击量:次
中国教育要走出“学业过剩陷阱”
在走近2014年度中国“课改杰出校长”宜昌天问小学行活动现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教授做了题为“教育面临转型 学校必须改革”的点评发言,引起代表的关注。刘坚教授从中国教育的实际问题出发,指出正如中国的经济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一样,中国教育也要走出“学业过剩陷阱”。以下是刘坚教授发言的概要。
在2009年、2012年的PISA测试(国际学生学业成就评估项目)中,中国上海学生在数学、阅读、科学测试中都获得全球65个参加国家和地区的最好成绩。但在2012年PISA基于计算机的问题解决能力测试中,刚刚公布的成绩显示,中国上海学生的表现不容乐观!在参加的44个国家(地区)中,上海绝对排名第七。但是,相对排名是全球倒数第二。所谓相对排名,就是用阅读、科学和数学测试的成绩,来预估问题解决能力的表现,而预期值与实际值的差反映的就是相对排名。相对排名第一的是韩国,第二名是日本,第四名是美国。
其实,这样的情况并不令人意外,甚至可以说已经持续很多年。
1989至1991年进行的国际教育成就测试评价课题研究发现,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在数学测试中呈现了很不一样的表现。在一般问题测试中,中国学生答题的平均正确率达到78.5%,远高于平均水平58.3%,和美国学生水平54.8%。但在问题解决测试中,中国学生的正确率仅为5.6%,不仅低于平均水平55.9%,也低于美国学生水平52.3%。不仅如此,对于数学的态度,中国学生也普遍没有参与国家的学生积极。2002年美国华人学者蔡金法教授的研究表明,中国学生扎实的基础并没有使之在问题解决测试中表现出优势。
在上世纪90年代,国际学术界提出“中国学习者悖论”,指的是中国学生擅长纸笔测试,但是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自信心与好奇心,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创造性。几十年过去了,这种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在上世纪末,有科学家呼吁,我们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100多年前,我们用大刀长矛对付侵略者的洋枪洋炮;今天我们用算得快、算得准,记得多、记得牢,对付信息时代的计算器计算机。
我国的义务教育为我国提供了有基本质量保证的劳动力,支撑了我国成为制造业大国,支撑了中国经济近30年的发展。2013年,中国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21%。这个水平,相当于1951年日本和1975年韩国的水平。在类似的阶段,日本和韩国又用了大约20年时间保持经济创新发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引擎就是教育,是教育转型支撑了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今天,我国的教育也面临转型之痛!我们要思考,如何提高学校教育对公民核心素养的贡献率?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诚实、善良、公正品质,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批判性思考与社会责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或许,美国人面临“学业不足”的困境,而中国人面对的却是“学业过剩”困境。正如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教育也要走出“学业过剩陷阱”,让更多的中国学生获得真正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