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初中物理 > 辅导探讨 > 正文

小知识|初中物理中的液化现象判断与液化的条件解析

来源:物理ok网 编辑:陈老师 时间:2018-11-02 点击量:

生活中常常有一些现象被我们想当然地理解或解释。例如,当水被烧开后,水面上方出现白色雾状物,我们可能立即将它说成是“水气”或“水蒸气”,类似这样凭想当然地对周围事物进行的“推理”、“判断”,在一些领域里,其心理特征可能还比较顽固。这样,对学习活动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和负面影响。这是考试试卷中出现的“陷阱”题的心理特征依据之一。


那么什么是液化?液化现象怎样判断呢?怎样才能发生液化现象?下面来说说。


一、判断液化现象。


大家知道,液化是指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过程)。气态物质是以分子形式显现的,故人眼根本无法直接观察。相反,只要人眼能够看见的小颗粒的物质,那肯定不是气体物质。例如:阳光下的小灰尘;空中烟雾缭绕;前面所说“水气”等等,这些物质,如果我们仔细分辨都是能够发现小颗粒的,故都不是气体。


可见,判断液化现象,可以通过物质现状态和原状态的分析来确定。


1.看现在的状态:液态(小水珠,小液滴等);
2.变化前的状态:气体(水蒸气或其它气体)。

例如:雾。现在的状态是小水珠,原来的状态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故其变化必然是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肯定是液化现象。


常见的液化现象有:雾、露、烧开水上方的“白气”、夏天冰棒下方的“白气”、火箭发射后水池上方出现的“白雾”……。


二、液化的条件


不考虑气体饱和度因素,气体液化的条件还是要考虑温度因素和热传递因素。


温度条件:气体的温度在对应液体的凝固点和沸点之间。例如对于水蒸气来说,在一标准大气压下,它的温度需要在0℃~100℃之间。显然,这是一个温度区间,而不是一个确定的温度。

热传递条件:放出热量。此时,该气体必须向外界放出热量。即气体需要遇到一个比它温度低的物体。

在以上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时,气体即可液化了!


举例来说:

锅炉里的水烧开后,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其温度比较高,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到周围的相对温度较低的空气,放出热量。由于其温度不高于沸点,且放出了热量,故可液化为液态水。以细小的小水珠形式悬浮在空中。

夏天拿出冰棒后,空气中的水蒸气的温度约为30℃左右,由于冰棒的温度低,故空气中的水蒸气可以向冰棒及冰棒周围较低温度的空气放出热量,从而发生液化现象。也以小水珠形式呈现在空中。


空气中的氧气在遇到温度较低的物质也可以向外放出热量,即其热传递的条件是满足的,但它为什么不能液化呢?在一标准大气 压下,液氧的凝固点和沸点分别是-218.79℃和-183℃,故其液化需要的温度区间为-218.79℃~-183℃。可见温度条件无法满足。这样,氧气在通常情况下无法液化的原因就清楚了。


好了,就液化现象及液化条件的分析,今天就说到这儿了。若发现有不妥之处请留言。谢谢!


END



网友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