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明之造纸术与印刷术(2)
来源:物理ok网
编辑:陈老师
时间:2017-11-06
点击量:次
帛书和帛画
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人们在使用竹木简的同时,又发明了另外一种办法,丝织品来写字、画图.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养蚕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现在还不能确定.据古书记载,在殷商时代,我国蚕丝业已经相当发达,在甲骨文中,已经有“丝”、“帛”和“桑”等字;另外,还有祭祀蚕神的记载.当时,人们不但有丝绸可以做衣服,甚至连用的东西也用绢帛包起来了.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一些粘附在殷代铜器上面的丝绸残片,有的织成了菱形花纹,有的还有刺绣的图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丝织品的生产也更加普遍.大约在西周时候,人们就开始用帛写字.到了春秋战国时候,用帛写字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古人写的书里,“竹帛”两个字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稿纸“战国初年有个思想家墨子,曾在他的书里不止一次地说到“著于竹帛”,就是写在竹简和帛上的意思.这说明帛和竹简木简一样,当时都用来做书写的材料.那时候,人们不但用帛写字,还用帛画图.
从一九七一年底到一九七四年春天,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了湖南长沙马王堆的三坐汉墓,除了发现一具两千多年没有腐烂的女尸,还获得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在这些文物中,尤其重要和罕见的是两幅采绘帛画、两幅画在帛上的地图以及一大批帛书,同时出土的,还有六百多根竹简.这说明当时竹木简和帛是并用的.
帛很轻便,便于携带和书写,看起来也很清楚.可是,帛的生产毕竟不是那么容易,价钱也太贵了,一般人用不起.所以在我国古代.帛书不及竹简和木简那样普遍.竹简木简太笨重,帛又太贵,用这些东西写字,都有缺点,还得想出更好的方法来. 于是,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纸终于被发明了.
丝绵纸---赫蹄
在讲纸的发明以前,这里先讲一个关于“赫蹄”的小故事.
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二人都被召入宫,得到了汉成帝的宠幸,一个当了皇后,一个当了昭仪.宫中有个女官叫曹伟能,生了一个孩子,按说应该是皇子.赵昭仪知道了,就派人抛弃了孩子,把伟能监禁起来,给她一个绿色的小匣子,里面是用“赫蹄”包着的两颗毒药,“赫蹄”上还写着:“告伟能,努力饮此药,……,”就这样,伟能被逼着服毒死了.
这张包着药还写上字的“赫蹄”,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二世纪未叶,我国有个学者应邵解释说,它是一种用丝绵做成的薄纸.原来在西汉时代,我国已经能制作丝绵了.制作丝绵的方法是把蚕茧煮过以后,放在竹席子上,再把竹席子浸在河水里,将丝绵冲洗打烂.丝绵做成以后,从席子上拿下来,席子上常常还残留着一层丝绵.等席子晒干了,这层丝绵就变成一张张薄薄的丝绵片,剥下来就可以在上面写字.这种薄片就是“赫蹄”,也就是丝绵纸.
在东汉永元十二年(公元一零零年),我国有名的学者许慎,写成了中国第一部字典一一《说文解字》.这部字典里已经收有“纸”字.他解释“纸”字的意思,就跟在水中打制丝绵有关.因为最早的纸是用蚕丝做成的,和做丝绵又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纸”字就用“系”做偏旁.
这种丝绵纸的发明,是当时劳动人民努力实践的成果.伟能死的时候是公元前十二年,毫无疑问,“赫蹄”的发明年代应该在这以前了.
用丝绵纸写字,既光滑,又轻便,一定受大家的欢迎.不过,它还得用蚕丝做原料,不可能大量生产.丝绵纸虽然不能大量生产,它的制造方法却给人很大的启发.既然可以利用蚕丝的纤维来造纸,那么,可不可以利用富于纤维质的植物来造纸呢?人们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终于逐步摸索到造纸的道路.
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
一九五七年五月,在陕西省西安市郊灞桥砖瓦场工地上,发现了一座古代墓葬.我国考古工作者立即对这座墓进行了清理,在墓中发掘到铜剑、铜镜、半两钱、石虎、陶器等文物.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包着麻布的铜镜下面,放有一些米黄色的古纸,最大的差不多有十厘米见方,还有一些较小的纸片.纸片有明显的被麻布压成的布纹.由于长期和铜镜放在一起,纸和麻布的表面都呈现出绿色铜锈老斑.这些情况说明,它是和其他文物同时随葬入墓的.
考古工作者对这座古墓和出土文物进行研究,断定它们的年代不会晚于西汉武帝,离开现在已经有二千一百多年了.这些古纸因为是在灞桥这个地方发掘出来的,所以称为灞桥纸.
灞桥纸究竟是用什么原料制造的呢?
一九六五年,我国有关单位对灞桥纸进行了反复的检验,确定它主要是由大麻纤维所制造的,但是也混有少量的苎麻.
大麻是我国种植的最古老的麻类.春秋时代编成的我国的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就提到“麻”和“苎”.“麻”指大麻,“苎”指苎麻.汉朝时候,它们都是麻纺业中的主要原料.因此,人们也就把它们作为造纸的原料了.
用麻来造纸,采用的也是丝绵纸——“赫蹄”的制造方法.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穿不起丝绸、丝绵,只好穿麻制品.古书上是把“布”(指麻布)和“帛”并提的,把“麻缕”和“丝缕”(指丝绵)并提的.当时制造麻缕,跟制造丝绵的方法一样,也是在水中进行的.《诗经》中就讲到:“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东门之池,可以沤苎”,“沤”就是把麻长时间地浸渍在水中.在水中制造丝绵的时候,竹席子上总有残留着的丝绵;同样,在沤麻的时候,也总有细碎的麻筋落下来.竹席子上残留的丝绵可以做成丝绵纸,劳动人民在积累了做丝绵纸的经验以后,就很自然地采用这种方法,用细碎的麻筋制造植物纤维纸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