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炳亭受审”看“边界的把握”
来源:合学教育
编辑:李景龙
时间:2016-12-13
点击量:次
2016年11月18日,“中国课改之父”李炳亭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接受审判。李炳亭本是一个小人物,然而由于进入《中国教师报》总编助理这样一个显著位置,却给当时的中国教育改革掀起了惊涛骇浪。随着他被宣判,人们越来越能够看清,他当时所掀起的其实是污泥浊水。
李炳亭受审一事,据称是因为受贿。其实,此人给教育界带来的损失,远非百万元金钱所能衡量。有人说,法官执法不公带来的问题,其负面影响远远大于罪犯。罪犯污染的是“流”,而法官执法不端所污染的却是“源”。由于特殊的角色,当时的李炳亭站在一个相当于法官的位置,对于课改评头品足,然而他散布的很多内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也有人说是“没有脚”),他的危害发生在水源地。他不是一个自由发言人,而是站在一家国字号媒体发言。
李炳亭极端的语言有很多,比如“我给传统教育打零分”,比如“课改就是在油锅里捞孩子”。这些极端的观点,以及给传统教育带来的全面否定,给当今课改带来的长时间大范围误导,其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海淀区人民法院对于他的审判属于经济范畴,然而痛定思痛,站在教育界的视角与媒体的视角,还需要更加宽泛、更加深刻的审视,审视边界的把握,审视怎样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圈进笼子,而不是使其肆意伤人误事。
1.话语边界的把握
无论是什么职位,都需要把握话语的质量,然而突破底线的人却不同。李炳亭和张悟本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善于把好人说坏,把活人说死,然后再显示其“医术”的神通。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善于扮演配角的演员,以及善于在他们搭建平台的洗脑主谋,会演绎出“皇帝新装”那样的闹剧。那些原本可以明明白白地把事情看清楚的人,却非要把自己一棍子打蒙,然后请李炳亭这样的“名医”来洗脑开窍。其结果是,学校或是教育局花钱买李炳亭的“专家报告”,由李炳亭来到之后把中国的教育骂个狗血喷头,似乎越善于谩骂,水平就越高,越能给老师们更新观念。这种传播,让老师们感到无所适从。
作为媒体人,如果李炳亭还存在着起码的良知,那么他应该对于基层的干部与教师心存敬畏,而不是信口开河。然而,面对基层老师和干部的虔诚,李炳亭似乎可以俯瞰一切,目空一切。忘记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让他偏离正常轨道,并越走越远。
话语边界的失控,是李炳亭堕落的开始。
2.身份边界的把握
突破了身份的边界,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当然,对于“造神者”来说,其制造者要做的工作,恰恰是把自己打扮得“不是谁”。原本是一家报纸的编辑记者,却要扮演成“中国课改之父”,扮演成中国课改的裁判员,扮演成跑在最前头的运动员,扮演成中国课改的标准制定者、样本制作者,扮演成中国课改的旗手与领袖。这些做法,在缺乏制约的那家媒体得到了快速膨胀,而不是被制约。
如果去301医院看病,我们也会看到,那里的某些专家是院士,是教授,是博导,是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获得者,是权威医学杂志的主编……,这些权威属性,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是经过国家认定的。而李炳亭则不同,他的很多外包装是自封的,是那家媒体纵容的,而不是在实践中打拼出来的,他的言论和行动具有欺骗性。
身份边界的失控,是李炳亭堕落的延续。
3.媒体边界的把握
抛开了李炳亭供职的那家媒体,如果是以自然人的身份,他其实什么都不是。所以,讨论李炳亭在当时的所作所为,就不能不关联那家媒体对于他的纵容。
在一个足够长的阶段,李炳亭在那家媒体身居要职。事实上,他是那场闹剧的主演,而那家媒体却是导演和编剧。他在事实上操控的那家媒体,曾经一度丧失了边界。
那是一家国字号媒体,不是一个私人微信。所以,它有责任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把握方向,有义务包容国内各家各派的探索与实践。然而在那个时期,通篇报纸都是哪个学校、哪个地区出了什么教学模式。由于是白纸黑字,那些连篇累牍的文字现在还都存在。现在回头看,那些所谓的典型,那些所谓的经验,能否经得起推敲?
持有偏见,缺乏包容,利益至上,让当时的那家报纸丧失了天职,成了某些政绩工程、豆腐渣工程的展览馆。面对经不住推敲的豆腐渣工程,那家媒体还要表现出监理的角色并签发施工合格证书,还要为那些工程摇旗呐喊。这就是当时的那家媒体所扮演的角色。
翻开那个时期的旧报纸,可以看出“名校共同体”的痕迹依旧存在。网传那个时期该报收取了大量的“名校共同体”加盟费,然后由媒体对于那些已经加盟的单位与模式大肆宣传,这是不是一种公权力的寻租?是不是一种媒体受贿?
比李炳亭受贿更可怕的,是媒体受贿。媒体受贿的表现在于,拿了谁的钱,就替谁说好话。
媒体被信任,被尊敬,在于它能够恪守行业规则,在于让自己所有的行为都位于边界之内。如果是广告,需要有广告标志,而且需要做出广告审核。然而当时所出现的现象却是,那些加盟了的单位,以“课改标本”的方式形成狂轰滥炸之势,不是广告胜似广告。李炳亭供职的那个阶段,那家媒体非常像是传销,被蒙骗的是那些最基层的单位和个人。
民间早就有过这样的话:“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软。”当媒体突破了行业的边界,由于获得了利益而维护一己之私的时候,你说的话还有说服力吗?
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都有趋利避害的自然属性。所以在炒股的时候,人们都愿意看见所持股份的上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人们愿意听取专业人员的咨询与辅导。试想,如果那些辅导者或是评论员在他所宣扬的那支股票里享有利益,他说的话还能保持中立吗,还能尽可能地趋于公正吗?
那家媒体在当时扮演的角色,恰恰是“吹捧自己占有股份的公司”。他们当年在吹捧之后在那里收门票的地方,如今已经门票冷落车马稀。除了给加油站、高速路收费收费站以及饭店宾馆做出一些贡献之外,他们给中国的教育,给中国的教育改革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媒体边界的失控,是李炳亭堕落的温床。
李炳亭受审,折射出的是教育界的浮躁,以及媒体的不公。
如果是教育不浮躁,就不可能让李炳亭演绎满天飞、到处做报告的专家闹剧。
如果是媒体公正,就不能容忍李炳亭那样极端的偏执与极端的误导。
李炳亭的受审,毕竟和职务连接在一起。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这个案例,来思考相应的行业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唯有正视这些问题,而不是掩盖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这些事情的发生。
随着从严治政的逐步深入,我们越来越需要思考的是,怎样把媒体发声的公权力锁在笼子里,怎样把那些缴纳加盟费的公权力锁在笼子里。唯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或减少李炳亭现象重演的可能。
我们幸运地看到,一个时期以来,那家媒体已经致力于拨乱反正,从办报思路到细节把握,都正在变得令人尊敬。然而正如环境污染与环境治理,污染容易治理难,消除那个阶段的负面影响,恢复一家大报的正面形象,尚需更加艰苦的努力。
李炳亭受审一事,据称是因为受贿。其实,此人给教育界带来的损失,远非百万元金钱所能衡量。有人说,法官执法不公带来的问题,其负面影响远远大于罪犯。罪犯污染的是“流”,而法官执法不端所污染的却是“源”。由于特殊的角色,当时的李炳亭站在一个相当于法官的位置,对于课改评头品足,然而他散布的很多内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也有人说是“没有脚”),他的危害发生在水源地。他不是一个自由发言人,而是站在一家国字号媒体发言。
李炳亭极端的语言有很多,比如“我给传统教育打零分”,比如“课改就是在油锅里捞孩子”。这些极端的观点,以及给传统教育带来的全面否定,给当今课改带来的长时间大范围误导,其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海淀区人民法院对于他的审判属于经济范畴,然而痛定思痛,站在教育界的视角与媒体的视角,还需要更加宽泛、更加深刻的审视,审视边界的把握,审视怎样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圈进笼子,而不是使其肆意伤人误事。
1.话语边界的把握
无论是什么职位,都需要把握话语的质量,然而突破底线的人却不同。李炳亭和张悟本有着惊人的相似,他们善于把好人说坏,把活人说死,然后再显示其“医术”的神通。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善于扮演配角的演员,以及善于在他们搭建平台的洗脑主谋,会演绎出“皇帝新装”那样的闹剧。那些原本可以明明白白地把事情看清楚的人,却非要把自己一棍子打蒙,然后请李炳亭这样的“名医”来洗脑开窍。其结果是,学校或是教育局花钱买李炳亭的“专家报告”,由李炳亭来到之后把中国的教育骂个狗血喷头,似乎越善于谩骂,水平就越高,越能给老师们更新观念。这种传播,让老师们感到无所适从。
作为媒体人,如果李炳亭还存在着起码的良知,那么他应该对于基层的干部与教师心存敬畏,而不是信口开河。然而,面对基层老师和干部的虔诚,李炳亭似乎可以俯瞰一切,目空一切。忘记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让他偏离正常轨道,并越走越远。
话语边界的失控,是李炳亭堕落的开始。
2.身份边界的把握
突破了身份的边界,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当然,对于“造神者”来说,其制造者要做的工作,恰恰是把自己打扮得“不是谁”。原本是一家报纸的编辑记者,却要扮演成“中国课改之父”,扮演成中国课改的裁判员,扮演成跑在最前头的运动员,扮演成中国课改的标准制定者、样本制作者,扮演成中国课改的旗手与领袖。这些做法,在缺乏制约的那家媒体得到了快速膨胀,而不是被制约。
如果去301医院看病,我们也会看到,那里的某些专家是院士,是教授,是博导,是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获得者,是权威医学杂志的主编……,这些权威属性,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是经过国家认定的。而李炳亭则不同,他的很多外包装是自封的,是那家媒体纵容的,而不是在实践中打拼出来的,他的言论和行动具有欺骗性。
身份边界的失控,是李炳亭堕落的延续。
3.媒体边界的把握
抛开了李炳亭供职的那家媒体,如果是以自然人的身份,他其实什么都不是。所以,讨论李炳亭在当时的所作所为,就不能不关联那家媒体对于他的纵容。
在一个足够长的阶段,李炳亭在那家媒体身居要职。事实上,他是那场闹剧的主演,而那家媒体却是导演和编剧。他在事实上操控的那家媒体,曾经一度丧失了边界。
那是一家国字号媒体,不是一个私人微信。所以,它有责任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把握方向,有义务包容国内各家各派的探索与实践。然而在那个时期,通篇报纸都是哪个学校、哪个地区出了什么教学模式。由于是白纸黑字,那些连篇累牍的文字现在还都存在。现在回头看,那些所谓的典型,那些所谓的经验,能否经得起推敲?
持有偏见,缺乏包容,利益至上,让当时的那家报纸丧失了天职,成了某些政绩工程、豆腐渣工程的展览馆。面对经不住推敲的豆腐渣工程,那家媒体还要表现出监理的角色并签发施工合格证书,还要为那些工程摇旗呐喊。这就是当时的那家媒体所扮演的角色。
翻开那个时期的旧报纸,可以看出“名校共同体”的痕迹依旧存在。网传那个时期该报收取了大量的“名校共同体”加盟费,然后由媒体对于那些已经加盟的单位与模式大肆宣传,这是不是一种公权力的寻租?是不是一种媒体受贿?
比李炳亭受贿更可怕的,是媒体受贿。媒体受贿的表现在于,拿了谁的钱,就替谁说好话。
媒体被信任,被尊敬,在于它能够恪守行业规则,在于让自己所有的行为都位于边界之内。如果是广告,需要有广告标志,而且需要做出广告审核。然而当时所出现的现象却是,那些加盟了的单位,以“课改标本”的方式形成狂轰滥炸之势,不是广告胜似广告。李炳亭供职的那个阶段,那家媒体非常像是传销,被蒙骗的是那些最基层的单位和个人。
民间早就有过这样的话:“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软。”当媒体突破了行业的边界,由于获得了利益而维护一己之私的时候,你说的话还有说服力吗?
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都有趋利避害的自然属性。所以在炒股的时候,人们都愿意看见所持股份的上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人们愿意听取专业人员的咨询与辅导。试想,如果那些辅导者或是评论员在他所宣扬的那支股票里享有利益,他说的话还能保持中立吗,还能尽可能地趋于公正吗?
那家媒体在当时扮演的角色,恰恰是“吹捧自己占有股份的公司”。他们当年在吹捧之后在那里收门票的地方,如今已经门票冷落车马稀。除了给加油站、高速路收费收费站以及饭店宾馆做出一些贡献之外,他们给中国的教育,给中国的教育改革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媒体边界的失控,是李炳亭堕落的温床。
李炳亭受审,折射出的是教育界的浮躁,以及媒体的不公。
如果是教育不浮躁,就不可能让李炳亭演绎满天飞、到处做报告的专家闹剧。
如果是媒体公正,就不能容忍李炳亭那样极端的偏执与极端的误导。
李炳亭的受审,毕竟和职务连接在一起。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这个案例,来思考相应的行业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唯有正视这些问题,而不是掩盖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这些事情的发生。
随着从严治政的逐步深入,我们越来越需要思考的是,怎样把媒体发声的公权力锁在笼子里,怎样把那些缴纳加盟费的公权力锁在笼子里。唯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或减少李炳亭现象重演的可能。
我们幸运地看到,一个时期以来,那家媒体已经致力于拨乱反正,从办报思路到细节把握,都正在变得令人尊敬。然而正如环境污染与环境治理,污染容易治理难,消除那个阶段的负面影响,恢复一家大报的正面形象,尚需更加艰苦的努力。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