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初中物理 > 课件教案 > 正文

初中物理《认识浮力》说课稿

来源:物理ok网 编辑:网络 时间:2017-05-11 点击量:
《认识浮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是—号,我说课的题目《认识浮力》,《认识浮力》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二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法,说学法等六个方面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都有广泛的现实意义,也是中学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本节课包括什么是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以及物体的沉浮条件三方面内容,其中浮力产生的原因是重点和难点。这节课是对前面所学的压力,液体压强,力的平衡等知识的综合应用,同时又为后面的探究浮力大小和沉与浮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本身的年龄特点,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浮力的定义,方向,产生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认识浮力的存在知道怎样用测量计测量浮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浮力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浮力的存在,产生原因以及沉浮条件。
难点: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但思维方式仍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对浮力产生原因的认识还存在一定难度。
三:说教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问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
四:说学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认识浮力的实验,参加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五: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我共分为五大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开始我设计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情景:一个空饮料瓶里掉进了一个乒乓球,有什么办法手不碰到饮料瓶可以将乒乓球取出?学生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说出自己的方法。其中定有一招是向瓶里灌水,这利用的就是浮力。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设置悬念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个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浮力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这一重点,使学生对浮力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中我没有直接给出浮力的概念,而是设计了一个学生演示实验,几位学生分别上讲台将乒乓球、可乐罐压入水中,说出自己的感受,问他们压兵乓球和可乐罐有什么不同。学生会感受到水对乒乓球、可乐罐有一个向上托的力,并且这个向上托的力大小不同。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体验浮力的存在,能更深刻地感受、领悟浮力。
在此基础上,问同学们既然乒乓球、可乐罐在水中上浮受浮力,那么把石块、曲别针放入水中会怎样呢?教师当堂演示,学生会看到明显的实验效果,它们会下沉,问他们受浮力吗?有的同学会说收到浮力,有的同学会说不受浮力。带着这样的猜想我让同学们设计实验检验石块在水中是否会收到浮力。这时候同学们两人一组做书上64页的实验。老师对学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和存在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们对时间结果加以解释。最后再由同学自己叙述,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石块收到浮力的结论进而得到浮力的定义,同时引导同学们得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方法。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突出了物理学科的特点,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知道了浮力的定义和测量方法,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为了便于同学们理解,我请一位同学演示一个实验,将六个面都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浸没在水中,看六个橡皮膜向内凹进的情况,然后请别的同学描述。同学们根据实验的情况,在老师的引导下会了解到正方体前后左右四个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大小相近,而上下面受到的压力有较大的差别,从而深刻地理解到物体浸没在水中时上下面的压力差。最后老师再一次通过动画的分析向学生们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接着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和同学们一起讨论物体的沉浮条件。
第三个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是我们物理学要达到的一个目的,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以及例题的讲解,巩固浮力形成的原因以及物体的沉浮条件。
第四个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围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进行总结,注意全体同学的参与,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
第五各环节,布置作业,巩固精华。针对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查找相关资料,以加深对浮力产生原因的认识,第二是成课后作业并收集更过的关于浮力的现象,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为了便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我采用提纲挈领的板书形式,在黑板的左边书写教材的大点,以及每一大点下面的知识要点;在黑板右边画草图,书写学生的猜想,结论等辅助性内容。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网友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