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快报 > 其它信息 > 正文

高中物理教材大吐槽:如何改进有问题的教材?(2)

来源:物理ok网 编辑:转载 时间:2016-05-31 点击量:

        “自主探究”这个栏目多为填空题,例如,物体的重力势能与它的_和_有关(基础型I第二册P48)
        “自主活动”(基础型I第二册P59)里设置一个物体在斜坡上下滑,计算在两个位置的机械能,以帮助学生了解机械能守恒规律。可整个过程看下来,就是一次做题过程;而且边栏上就给出了这两处机械能的表达式,也就是说,连答案都给出来了,这算帮学生学习,还是在作弊呢?
        “学习包”看似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其实编写者也给包办了。在关于太阳能的阅读材料里,编写者要同学们提出问题来进行讨论,结果编写者抢先把问题列出来了(基础型II第一册P19)
        看完以上材料请同学思考,并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可以提出:
        1.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的吗?
        2.为什么现在还不能普遍地用太阳能代替其他能源?
        3.如何用人工方法获取并储存太阳能?
        4.如何提高太阳能转化为内能的效率?
        同学们还可提出其他问题。
        针对第4个问题,请同学思考与讨论:如何通过实验来研究提高太阳能转化为内能的效率的方法。
        研究方案提示:……
        接下来,编写者又替学生把所谓“探索实验”每一个细节都规定好了,详细列出实验步骤(附赠空白图纸)。学生只要按书上规定的步骤操作,最后填写上几句“实验结论”就好了。这哪里是“学习包”,这分明就是一份完美到满分的实验报告!
        整套教材都在强调使用“数字化信息系统(DIS)”,编写者称之为“现代实验技术”,在介绍DIS时(基础型I第一册P25),编写者配了一幅插图:两个年轻人拉着皮尺测量距离,一个白发苍苍的白大褂老爷爷举着自动测距仪测量距离,(科学家=老爷爷,这也是几十年前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了)。
        虽然是“现代实验技术”,可编写者还是固执地在每一次实验环节,把实验报告完整地抄写了一遍(只留下若干空白给学生填写)。每个实验都在课本上用插图形式给出了一份实验记录纸,有的是空白的,有的是带有实验曲线的。可笑是的,在某些空白实验数据记录纸之前,编写者已经完整地描述了实验曲线的形状(如基础型II第一册P4)
        这套教材用了如此之大的篇幅呈现了详细的做题过程,和完整的实验报告,编写者们应该是把自己的教案直接印出来了,编写者们想必是善于写漂亮教案、善于应付考试的“优秀教师”,但决不是能带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导师”。使用这样的教材也丝毫谈不到素质教育,只不过是变本加厉的应试教育。
编写教科书奈何知法违法?
        在每本教科书里都有一个声明,指出按照著作权法,可以在未经允许情况下引用文字或图片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这说明编写者们还是了解著作权法的,并且说明“我们已尽量寻找原作者支付报酬”。
        英文原版书或一些引进版书上,在书末尾一般都可以看到至少一两页版权信息,指出图片的拍摄者或授权方。这套教材中数百幅插图,有些简单的图示可以根据需要重新绘制,但大多数照片明显引用他人的。不过翻遍全书,几乎没见到哪幅图片作品、哪段引用文字作品指出了作者姓名(也没说明是编写者绘制或改写),这一点已经违反了编写者自己引用的法律条文。
        当然大多数图片的质量都很差,也只有邮票大小。有些图片还不知所谓,比如在讲述静电时,为了说明静电存在危险,就配了一张“中央电视台在实验室拍摄的‘静电使火箭弹模型意外爆炸’的照片”(基础型II第一册P39),这说明图片出处是“中央电视台”,但依然不算署名。
        唯一给出引用出处的是一篇谈印尼大海啸的文章(仍然没有署名),编写者说明是来自2005年2月《科学世界》杂志上。于是我致电《科学世界》主编咨询,主编表示编写者从来没有联系过杂志社;我又请主编提供了作者姓名,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赵勇和崔秋文,崔秋文先生在电话中也表示从未知道被引用这件事,更不要说收到稿酬了。
        看来,中国式“潜规则”又一次以其荒唐的形式得以体现。编写者明明知道法律条文的规定,遵守法律的成本也并不高,可仍然没能遵守法律。也许是因为在出版领域这种事情太常见了,以至于太多人这么做,那么这套教材的编写者也就心安理得这么做了。这可能并不是故意要省一笔版权费,只是一个习惯行为。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令人心寒。编写者并不是教育家,但也可以说是老师里的老师,如果老师都这么做,那么能教导出什么样的学生呢?
改进意见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非常关注中小学基础教育,曾经在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北京大学附中和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开过选修课,但令他意外的是,尽管学生很爱听他讲课,选课人数却逐渐凋零,—位学生在写给钱理群的信里说了老实话:“钱教授,我们不是不喜欢听你的课,而是因为你的课与高考无关,我们的时间又非常有限;我们宁愿在考上北大以后再毫无负担地来听您的课。”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请他参与制定新课标的时候,打动他的话是,“我们教育界已经推不动了,正因为你外行,借助外力才有可能推动。”但当钱理群先生真正介入到中学教育之后,却接到了匿名电话,“他说钱教授您好好在北大待着,中学是我们的地盘,你来这里干什么。” 他用“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来形容应试教育的坚固。(钱理群“告别教育”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765 )
        但是我觉得,就算应试教育暂时无法改变,那么也要有质量更好的教材来指导教育。因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最重要的读物,尤其是对于教育资源不那么丰富的学校和学生来说,有可能是他们唯一的读物。
        在上海某国际学校讲授物理课程的一位老师说,一些上海知名中学的学生来他们学校参加出国考试SAT2学习时,表现得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知识面狭窄,物理思维能力不高。我不知道这些学生的表现,是否与他们使用这套教材有关。这样一本漏洞百出的“习题集”,居然能够使用近十年未改版,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要改进中学教科书的质量,首先应该改变目前这种“集体写作”的形式,尤其是“华东师范大学、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主持编写”这种奇怪的组织形式。国际学校主流的物理教材(AP、A-level、IB等课程)撰稿人一般不超过三位,也有多种教材可选。
        这套教材编写者的文笔很差,较长的段落行文啰嗦,逻辑性差。而给中学的教材应该是内容丰富、紧跟时代的一种读物。至少在我看来,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太大了,它首先应该是一本让人爱读的书。在对比中西方教育时,许多人都在强调西方中小学教育的“大阅读量”训练,有大量阅读习惯的学生到了中学阶段会明显占据优势。教科书本身就应该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而不是变身习题集。
        负责撰写教科书的人,应该是既有文学素养,又热爱物理学、经过良好的科学训练背景的科学家,或者年轻教师。实际上国际、国内大学里所用的教科书,大多数是只有一两位作者。在上海的中学里,有许多新教师是硕士、博士甚至有海归背景。上海市教育部门应该出台政策和基金支持,鼓励热爱物理教育的个人撰写教科书,形成多种试用本。1~3位作者个人撰写教科书,结构也会更严谨、流畅,避免许多人合写的碎片化感觉。
        这套教材内容如此之多,但没有给出任何一篇参考文献(这大概也是错讹百出的原因之一)。国外教科书或科普书的另一个特点是会给出大量的参考文献和拓展书目,这就进一步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开拓视野,学生也能够通过阅读了解更多的科学观点,避免被教科书的一家之言所束缚。
        再有一点就是要经常更新。国外好的教材,无论中学还是大学,都是一两年就更新一版。这样方便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或有更好的表述方式,新的科学进展,及时传递给教师和学生。这套教材存在如此之多的硬伤,还长期未更新版本,早就应该被淘汰了。

网友评论: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